普覺佛學研究社畢業校友聯誼會討論區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普覺佛學研究社畢業校友聯誼會討論區

天南地北,世出世間,普覺學長,彈指共聚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搜尋搜尋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搜尋
 
 

結果按:
 
Rechercher 進階搜尋
最新主題
» 普覺聯誼會新論壇啟用公告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2-03-06, 7:58 pm 由 Admin

» 唯心修行知多少-吳得明學長造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2-02-15, 2:09 pm 由 訪客

» 普覺社北區聯誼會101年2月19日共修活動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2-02-07, 12:22 am 由 Admin

» 生活閒談--選後雜感(無黨派立場,純隨意寫寫.因非佛學詩詞.若不妥請刪無妨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2-01-16, 12:52 am 由 訪客

» 普覺校友北區聯誼會101年1月08日共修活動公告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2-01-05, 12:50 pm 由 訪客

» 新年快樂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12-30, 11:04 pm 由 Admin

» 101年埔里供僧活動公告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12-28, 12:15 pm 由 訪客

» 覺 後 語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12-21, 9:05 pm 由 訪客

» 普覺社北區聯誼會100年12月11日共修活動公告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12-04, 11:30 am 由 訪客

» 佛光山2012年國際英語佛學生活體驗營通啟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11-30, 11:11 am 由 yijih

導航
 歡迎頁
 首頁
 會員列表
 個人資料
 常見問題
 搜尋
版面
合作伙伴
免費論壇

免费论坛

brothersoft.com
最優秀的發帖人
yijih (189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Admin (19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Yoma (14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moi (10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一無是處 (9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changhan (8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greylatte (1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hi84137983 (1)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lcap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ing_bar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Vote_rcap 
投票

 

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4-23, 10:30 am





各位北區共修學長吉祥



真對目前四念住的共修,以及昨天共修研討提議,謹提供台南慈蓮寺大願師父開示的「阿含菩提道」網址如下,這是很好的補助教材,歡迎學長多多點閱。

http://www.tzulien.org.tw/5-5.htm



吉祥如意
景弘合十

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4-23, 10:32 am

《雜阿含第九一三經》苦從哪裡來?

  有一次,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遊化,來到一個叫做「鬱鞞羅住處鸚鵡閻浮林」的村落,住在附近的樹林裡。
  當地的村長,聽說佛陀來了,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、滅苦,心中有著幾分的仰慕,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,就前往拜見請益。
  村長禮見佛陀後,問佛陀說:
  「世尊!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,以及如何滅除,這真是太好了,請世尊慈悲,也能為我解說。」
   「村長!我如果以『過去如何如何』、『將來如何如何』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、苦的滅除,那麼,你或許會相信,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。村長!現在我們都坐在這兒,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,來為你說明吧,你要好好聽,仔細思惟了。」
  「好的,世尊!」
  「村長!你想想看: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、被捕、被罰款、被譴責而感到憂心、哀嘆、痛苦、不悅、絕望嗎?」
  「會的,世尊!」
  「然而,村長!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、被捕、被罰款、被譴責時,你都會感到憂心、哀嘆、痛苦、不悅、絕望呢?」
  「不會,世尊!」
  「村長!同樣是村中的人,為什麼你對某人會,而對其他人就不會?」
  「世尊!會讓我感到憂心、哀嘆、痛苦、不悅、絕望的那些人,是因為那是我所眷愛、關切的人,我對他們有欲愛的緣故,反之,則是跟我無關的人。」
  「村長!所以依此而類推於過去與未來,可知眾生的種種痛苦,不論過去發生的,現在存在的,或是將來產生的,一切皆以欲為根本;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。」
  「世尊!這真是個殊勝的比喻啊!世尊!真是稀有啊!世尊!您說:『一切苦的生起,皆以欲為根本;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。』真是巧妙的解說啊!
  世尊!我有一個兒子,名叫智羅瓦西。有一次,智羅瓦西在外過夜,隔天,我起了個大早,馬上派人去探望他。當我派遣的人還沒回來通報的等待期間,我只能情緒低落地老是念著『希望智羅瓦西沒事』。」
  「村長!如果智羅瓦西出了事,那你會不會憂心、哀嘆、痛苦、不悅、絕望?」
  「會啊,世尊!」
  「所以,村長!從這件事也可以瞭解到『一切苦的生起,皆以欲為根本;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』的道理。
  村長!在你還沒認識智羅瓦西的母親前,你會對她有欲愛之情嗎?」
  「不會,世尊!」
  「是當你認識她之後,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,村長!」
  「是的,世尊!」
  「村長!如果智羅瓦西的母親被殺、被捕、被罰款、被譴責,你會感到憂心、哀嘆、痛苦、不悅、絕望嗎?」
  「會啊,世尊!」
  「村長!這也可以讓你瞭解到『一切苦的生起,皆以欲為根本;由欲而生,由欲而集起;以欲為因,以欲為緣』的道理。
  村長!如果心中有四種愛念,當這四種所愛念的無常變化了,那麼,就有四種憂苦生起;如果有三種、兩種、一種愛念,當所愛念的起了無常變化,就會有幾種憂苦生起。
  村長!如果都沒有愛念,那麼,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。
   對世間沒有愛念的人,
   不會有憂悲惱苦;
   沒有憂悲惱苦的人,
   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。」
  當世尊這樣解說時,村長當場遠塵離垢,得法眼清淨,見法、得法;知法、入法,不再疑惑,不再畏懼,合掌對佛陀說:
  「世尊!我已經超越了。從現在起,我歸依佛、法、僧眾,願意終身為佛弟子,請為我見證。」 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4-23, 10:35 am

《雜阿含第四七0經》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

  有一次,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,告訴比丘們說: 「比丘們!一般人有樂的感受、苦的感受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有修有證的聖弟子,也有樂的感受、苦的感受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他們之間,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?」

  「世尊!您的教說,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,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,請世尊為我們解說,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!」比丘們請求道。

  「比丘們!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、痛苦怨嘆,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。這時,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,那就是『身受』與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。怎麼會這樣呢?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,讓他們歡樂時,就縱情享樂,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痛苦時,則生氣不悅,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樂時,則渾沌不明--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捨離等,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,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。這樣,當他快樂時,就被快樂所牽絆;痛苦時,就被痛苦所牽絆;連不苦不樂時,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,這就是深陷貪、瞋、癡;為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。
  比丘們!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,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裡不起悲傷憂愁、不痛苦怨嘆、不憤怒迷亂,所以不會失去理智。這時,他只有一種感受,那就是『身受』,而沒有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,不再中第二支。當他們有樂受時,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;有苦受時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在不苦不樂時,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捨離等,能真切如實的證知,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。這樣,當他有樂受時,不為樂受所牽絆;有苦受時,不為苦受所牽絆;不苦不樂時,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,這就是解脫了貪、瞋、癡;不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。」
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4-23, 10:43 am

希望這個故事有回答到上周我们在研討會上討論到的某個議題.
 
《雜阿含第二八二經》佛法的修根
  

有一次,婆羅奢那婆羅門的一位學生,名叫鬱多羅的少年,來拜訪佛陀,佛陀問他說:
  「鬱多羅!你的老師婆羅奢那婆羅門,教你們如何修根了嗎?」
  「教了,尊者瞿曇!」
  「怎麼教呢?」
  「尊者瞿曇!婆羅奢那老師說,不要去看、不要去聽,就是修根。」
  「鬱多羅!照這樣說,盲眼人是修根修得最圓滿的了,為什麼呢?因為只有盲人,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。」
  這時,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,不禁接著問:
  「鬱多羅!照婆羅奢那的說法,耳聾的人也是修根修得最圓滿的了,為什麼呢?因為只有耳聾的人,才能完全做到不去聽。」
  鬱多羅少年被這樣一反問,竟楞在那兒,沮喪得無言以對。
  這時,佛陀為了打開僵住了的場面,對尊者阿難說:
  「阿難!婆羅奢那婆羅門的教法,與賢聖者法律中,最上等的修根方式不同。」
  把握了這個佛陀引導問法的機會,尊者阿難趕緊問:


  「世尊!但願為比丘們教說賢聖者法律中,最上等的修根方法,讓比丘們依您的教導修學。」
  於是,佛陀說:「阿難!仔細聽!仔細思惟!我來為你們說。


  當比丘眼睛看東西;耳朵聽、鼻子聞、舌頭嚐、身體觸、意念識,有了辨別認識後,對合意的想提起厭拒就能保持厭拒;對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厭拒就能保持不厭拒;對無所謂合意不合意的想提起厭拒就能保持厭拒;想保持不厭拒就能保持不厭拒;想避免厭拒與不厭拒就能保持平靜、專注、正知。阿難!這就是解脫聖者法律中,最上等的修根方法。」
  「世尊!那怎樣是賢聖者法律中,賢聖者的修根方法呢?」尊者阿難繼續問。


  「當比丘眼睛看見東西;耳朵聽、鼻子聞、舌頭嚐、身體觸、意念識,有了辨別認識後,生起了合意的,或不合意的,或無所謂合意不合意的感受,深知那都是因緣所成的有為法,而即予以捨離,就如眨眼、彈指、唾沫……那樣地容易、迅速。這就是解脫聖者法律中,賢聖者的修根方法了。」


  「世尊!怎樣是賢聖者法律中,修學者的修根方法呢?」尊者阿難再問。

  「比丘眼睛看見了東西;耳朵聽、鼻子聞、舌頭嚐、身體觸、意念識,有了辨別認識後,當生起了合意、或不合意,或合意不合意兼有的念頭時,能對這種念頭的生起,感到慚愧、羞恥與厭惡,這就是解脫聖者法律中,修學者的修根方法。」
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4-23, 10:47 am

《雜阿含第九八經》耕種不一樣的田

  有一次,佛陀住在一個婆羅門村落外的樹林中。
  村落附近有一個大農場,農場的主人是一位大家都稱他為耕田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族人。
  這天早上,耕田婆羅墮婆闍正在農場工作,指揮著工人們犁田與播種。這農場到底有多大呢?當他們工作完畢收工時,光整理犁田用的器具,就有五百具之多,由此可以想見了。
  耕具收拾妥當後,耕田婆羅墮婆闍開始分派食物,給農場中的工人。這時,佛陀正好路過這個農場,要到村落裡乞食,佛陀看見他們正在分派食物,就停了下來。
  耕田婆羅墮婆闍看到佛陀停了下來,知道佛陀準備向他乞食,但他心中不滿出家人不像他們一樣付出勞力工作,所以不打算布施食物給佛陀,就譏諷佛陀說:
  「出家人!我們種田人,依耕種而有食物吃,從來不必向別人乞食,你也應當自己耕種。耕種就有食物吃,不必向別人乞食。」
  「婆羅門!我也耕種,依耕種而有食。」
  「哦?是嗎?但是,我們沒看見你有耕作的農具,像犁啊、鋤頭啊,耕牛、牛軛、牛鞭之類的,你怎麼敢說自己也耕種,依耕種而有食物吃?沒有農具也能耕田?我倒要向你討教討教。」
  這時,佛陀就說了:
  「正法的信心,是我播種的種子;
   所有的善法,是我耕種的良田;
   精進的毅力,是我馴良的耕牛;
   嚴謹的修持,是那甘美的雨水。
   智慧是耕犁,慚愧之心是犁柄,
   專注是韁繩,守護六根的正念,
   就是操作這些犁田工具的高手。
   戒護著自己的言行舉止,控制著自己的食量;
   真理是拔除雜草的利器,解除束縛的休息處;
   精進是最耐負荷的牛隻,帶著我快穩地前進;
   帶我離開束縛到安全處,不再憂苦不再回頭。
   我就是以這樣耕種,不死是這樣耕種的收成;
   當完成這樣的耕種,所有的苦迫也就解除了。」
  耕田婆羅墮婆闍一聽,竟有這種不一樣的耕作,而深受震撼,不由得讚歎起佛陀來,說佛陀才是最會耕田的人,也對佛陀生起了信心。於是,準備了豐富的食物,想要供養佛陀。
  佛陀說法,一向是為了利益聽者,不是為了贏得食物供養,所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接受食物。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只能再次地讚歎佛陀說:
  「瞿曇是最殊勝的導師!尊者瞿曇所說的正法,引導失敗倒下的重新站起來;將隱蔽覆蓋的顯露出來;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迷路者。我現在就歸依世尊、正法與僧伽。但願尊者瞿曇,接納我從現在起終身為佛弟子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如何知道聖者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5-25, 9:18 pm

《中阿含第一八六求解經》如何知道聖者

  有一次,佛陀在舍衛城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:
  「比丘們!尚在修學而無他心神通的比丘,如何透過觀察驗證,知道那已經全然正覺的如來呢?」
  「世尊!您的教導,是我們瞭解法的根源,請為我們說吧!我們當會記住不忘。」
  「比丘們!你們可以從眼睛看、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。因為,全然正覺者的言行,
  必然無任何污穢;
  必然不會時而明淨,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;
  必然是一向潔淨,而非暫時的潔淨;
  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,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;
  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,而不是因為顧忌、害怕什麼才自制;
  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,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;
  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,不論他修的好不好。
  除了眼見、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,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,以確認以上諸點。一位全然正覺的如來,面對以上諸點的當面詢問,必然會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,因為這些都已經成為如來的風範與特質,雖然如來並不會特別地去展露它。
  
比丘們!學生應親近能這樣說法的老師:
  對法以層層深入來教導;
  跟他學習的學生會越來越受人尊敬;
  能以善惡對比呈現的完整方式教導;
  使學生得以從明確的教導中,生起對正法的現證慧,達成證果,乃至於解脫──如來教導的目標。
  這樣,學生就能對全然正覺的如來,對如來善巧教導的正法,對僧伽修行的正道生起淨信。這樣的淨信,對別人有關佛、法、僧伽是否究竟的質疑,能很有自信地給予肯定的回答。
  比丘們!任何人只要能根據以上所講的各點來觀察驗證,就能堅固地建立對如來的淨信,不為其他沙門、婆羅門、天、魔、梵等任何人所動搖。
  比丘們!這就是根據法的觀察驗證,知道他已經是全然正覺的如來。」
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佛陀如何面對謾罵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5-25, 9:20 pm

《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》佛陀如何面對謾罵

  有一次,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,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。
  這天,來了一位叫賓耆迦的年輕婆羅門,當著佛陀的面,以激烈的言辭,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。
 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,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:
  「婆羅門!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?」
  「有啊,瞿曇!那又怎樣?」
  「婆羅門!你曾經準備餐飲,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?」
  「有啊,瞿曇!」
  「婆羅門!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,那你所準備的餐飲,最後會歸誰?」
  「瞿曇!如果他們沒吃,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。」
  「這就對了,婆羅門!你來我面前,對我粗言惡語,侮辱謾罵,我都沒接受,那你剛才那些粗惡謾罵,最後又歸誰了呢?」
  「瞿曇!雖然你不接受,但我已經給你了。」
  「婆羅門!沒有我的接受,何來你的給予?」
  「瞿曇!那你說說看,什麼是接受?什麼是給予?什麼不是接受?什麼不是給予?」
  「婆羅門!如果你罵我,我反過頭來回罵;你對我動怒,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;你打我,我也回打你;你鬥爭我,我反鬥爭回去,這就是有了接受,也完成了給予。反之,如果不以謾罵回應謾罵;動怒回應動怒;拳頭回應拳頭;鬥爭回應鬥爭;這就沒有接受,也成立不了給予。」
  「瞿曇!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,如來、阿羅漢、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怒罵侮辱時,是不會生氣,也不會動怒的。而今,你生氣動怒了嗎?」
  這時,佛陀回答說:
  「瞋恚永斷的人,還有什麼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?
   你應當瞭解:
   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,是不會有瞋心的,
   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、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!
   以瞋怒來回應瞋怒,這是惡劣的人、惡劣的事。
   不以瞋怒回應瞋怒的人,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,
   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,也能夠讓自己沈靜而提起正念,
   不但戰勝他人,也戰勝了自己,讓自他都獲益,是雙方的良醫。
  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,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。
   不瞋勝過瞋恚;善行勝過不善;布施勝過慳貪;誠實勝過妄語。
   聖賢者不會動瞋心,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,
   但惡人執著於瞋恨,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。
   瞋恚的心更勝於狂奔的馬;狂奔的馬,要靠韁繩控制,
   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,遠比不上能調伏內心的力量!
   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,是那能夠調伏內心瞋恚的人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在黑牛與白牛之間 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5-25, 9:26 pm

《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》在黑牛與白牛之間
  有一次,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摩訶拘絺羅,同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東北邊的耆闍崛山中。
  一天傍晚,尊者摩訶拘絺羅在禪修告一段落後,去見尊者舍利弗。兩人見面問訊寒暄後,尊者摩訶拘絺羅問道:
  「舍利弗學友!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呢?還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呢?又,其他類似的耳朵與聲音、鼻子與氣味、舌頭與味道、身體與觸碰、意念與所念,到底是哪個綁著哪個呢?」
  「拘絺羅學友!我說既不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,也不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;耳朵與聲音、鼻子與氣味、舌頭與味道、身體與觸碰、意念與所念也一樣,都不是哪個綁著了哪個,而是由這兩者所引生的欲貪,將他們給綁著了。
  拘絺羅學友!這就像將兩頭牛,一頭黑色,一頭白色,並排綁在一起拉車,如果有人問,是黑牛綁著白牛呢?還是白牛綁著黑牛呢?這樣問恰當嗎?」
  「喔!這樣問不恰當,舍利弗學友!因為不是黑牛綁著白牛,也不是白牛綁著黑牛,而是兩頭牛之間的牛軛與繩索,將他們給綁住了。」
  「正是這樣,拘絺羅學友!不是眼睛綁著所看到的東西,也不是眼睛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了;耳朵與聲音、鼻子與氣味、舌頭與味道、身體與觸碰、意念與所念之間,都不是哪個綁著了哪個,而是這些因緣所生起的欲貪,將他們給綁著了。
  拘絺羅學友!如果是眼睛會綁著所看到的東西,或是眼睛會被所看到的東西綁著;耳朵與聲音、鼻子與氣味、舌頭與味道、身體與觸碰、意念與所念會是哪個去綁著哪個,那麼,我們就無從修行起,而世尊就也不能教導大家修行以離苦了。
  拘絺羅學友!世尊看見合意的,或不合意的,都不會起欲貪,但一般人就不一樣了,看見合意的或不合意的,就生起想要或不想要的欲貪。所以,世尊說:應當斷除欲貪!當欲貪斷除了,那麼,心就得解脫了。眼睛看是這樣,耳朵聽、鼻子聞、舌頭嚐、身體觸、意念識等感官作用也都一樣:應當斷除欲貪!當欲貪斷除了,心就得解脫了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同理心──自通之法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5-25, 9:28 pm

《取材自雜阿含第一0四四經》同理心──自通之法
  
有一次,佛陀到憍薩羅國遊化,來到一個叫竹門村的婆羅門聚落,住在村子北邊郊外的身恕林中。

  竹門村裡的婆羅門居士們,風聞來了一位叫瞿曇的釋迦族沙門,被尊稱為是應受供養者、圓滿的覺悟者、真理與正行的實踐者、完善的終結生死者、徹底了知世間者、能夠教人調伏煩惱的無上領導者、天界人間的老師、覺他的自覺者、世間最尊貴者,而且,聽說他是天上、人間一切眾生中,能不經由老師教導而自知自證,又能教導別人悟入者,他的教導,從開始到結尾都是完善的,所教導的意涵與用詞也都是完善的,又展露出他圓滿純淨的聖潔生活,所以,大家紛紛地群集,來到佛陀的住處,有的上前禮敬佛陀,有的更加和善地問候寒暄,有的進一步地自我介紹,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。

  待大家都坐定後,其中一位婆羅門,代表大眾問佛陀說:「瞿曇大師!我們都期望過著兒孫滿堂,臉上有上好的檀香擦,頭上有花綴戴,身上有香料塗,有充裕金銀財寶收入的幸福在家生活,而且,期望死後能往生到更好的世界去,瞿曇大師!請教導我們達成這些願望的方法。」

  「居士們!我就來教導大家一個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,請大家注意聽了! 」

  什麼是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?學習聖道的弟子們,應當這樣的思惟:我想要活著,我不想死,期待著幸福,而排斥著缺憾的痛苦,所以,我不喜歡被殺。我自己不喜歡被殺,同理,其他眾生也不喜歡被殺,這樣,我怎能去殺害眾生呢?作了這樣的思惟與抉擇後,便要求自己離於殺生,也能勸人離於殺生,讚歎離於殺生。如此,其肢體行為就能在自己離殺、勸人離殺、讚歎離殺這三方面獲得了清淨。

  同樣的道理,我不喜歡被偷、被搶,不喜歡別人與自己的配偶通姦,不喜歡被詐欺,不喜歡親友被挑撥而與自己疏遠,不喜歡別人以粗話罵我,不喜歡別人對我說話輕薄,所以,便要求自己,也勸別人不偷不搶,不與人通姦,不詐欺,不挑撥離間,不罵粗話,言語不輕薄,也不讚歎這些不好的行為。如此一來,就能在肢體,語言與行為這三方面都獲得清淨。這七種約束自己肢體與語言的行為,就是通往聖道的戒行。

  能夠這樣,再加上成就對佛、法、僧堅定不壞的淨信,即是聖弟子的四不壞淨成就。四不壞淨成就的人,自己就能有把握地說,我證得了須陀洹果,不會再往生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等一切惡處了,必定會趣向善處以及解脫,頂多在人間天界輪迴七次,便能走到苦的盡頭而證得解脫。」
  在座的婆羅門長者們聽了,都覺得十分歡喜。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6-08, 2:09 pm

《雜阿含第九三0經》擔心來生嗎?
 

 有一次,佛陀回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,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樹園中。
  

   這天,佛陀的堂弟摩訶男居士來禮見佛陀,對佛陀說:
  「世尊!現在我們迦毘羅衛城這個地方,物產豐富,人口眾多而繁華,我每天在這裡進進出出,身旁常有狂奔的象、馬,橫衝直撞的人、車擦身而過,我常在想,不知哪天會被這些撞死,而死前又倉惶地忘失了念佛陀、念正法、念僧伽,我擔心像這樣的死法,不知道下一輩子會淪落到哪一道?出生到什麼地方去?」


  「摩訶男!不用害怕,你死後會出生到好的地方,不會淪落到三惡道去,也不會有不好的報應。這就像一棵樹,從幼苗時就傾向東方生長,繼續長大時,還是一直朝東方傾斜生長,日後如果有人砍倒這棵樹,那麼,這棵樹會朝哪個方向倒下呢?」

  「世尊!那當然是朝東方倒下嘍。」

  「摩訶男!你也一樣。就像有人將裝有酥油的瓶子,丟到深水池中,瓶子當然會一直沈入水底,但那瓶中的酥油,終究會浮到水面上來一樣。摩訶男!你長久以來,念佛陀、念正法、念僧伽,死後即使身體被火化了,或被棄在墳場間,任由烏鴉、鷹鷲、野狗、土狼啃食,風吹、日曬、雨淋,久而久之,身體都化為塵末了,但心靈經長期薰陶,所建立起堅固的信仰、戒行、聞思、布施、智慧,會引領心識昇華,向於安樂美好之處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6-08, 2:10 pm

《取材自雜阿含第一0四一經》誰來享用祭品?
 

有一次,佛陀住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
  

這天,一位名叫「生聞」的婆羅門,來竹園請問佛陀:「可敬的佛陀!我們婆羅門主張對死去的家人祭拜布施,因為有血緣關係,就能讓他們享用到所祭拜的東西。可敬的佛陀!最近,有一位很讓我愛念的家人,突然意外地過世了,我為了讓他過得好一些,所以遵循我們婆羅門的教導,對他祭拜布施,但,到底他能不能享用到我所祭拜的東西呢?」
  

佛陀回答說 :「婆羅門!如果能相應,就享用得到;不相應的,當然就得不到了。」
  

「可敬的佛陀!那,怎樣才是相應?怎樣是不相應呢?」

「婆羅門!生前做了十惡行,死後往生到地獄、畜生界者,他們就在各自的新世界裡生活,依著地獄、畜生界的食物活命,這種情況就是不相應。不相應的地獄與畜生界眾生,是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的。

婆羅門!生前做了十善行,死後往生到天界、人間者,他們也各自在新的世界裡生活,依著天界、人間的食物活命,這種情況也不相應。不相應的天界與人間眾生,也享用不到祭拜布施的食物。

婆羅門!只有生前做了十惡行,死後往生到餓鬼界成為餓鬼眾生,這類才相應。餓鬼眾生,可以依著餓鬼世界的食物生活,也可以享用親朋好友所祭拜的食物。」
  
「可敬的佛陀!如果那位很讓我愛念的家人,不是往生餓鬼界,那,我所祭拜的食物,誰能享用?」
  
「婆羅門!那就由你過去往生餓鬼界的其他親朋好友享用了。」
  
「可敬的佛陀!如果我沒有任何親朋好友往生餓鬼界,那,我所祭拜的食物,誰能享用?」
  
「婆羅門!在眾生那麼長遠的生死流轉中,要沒有任何親朋好友在餓鬼界,那是不可能的。婆羅門!況且,重要的是,布施的人,不會沒有回報的。」
  
「可敬的佛陀!布施的人,會有什麼回報?」
  
「婆羅門!如果生前能夠布施錢財、房舍、日用品給沙門、比丘等以乞食為生的出家人,或者其他婆羅門與窮困人家,那麼,即使他生前因為做了十惡,以致死後往生在畜生界,也能在畜生界中,享有比較好的生活境遇。如果生前做了十善行,死後往生於天界、人間,則能在天界、人間中,享有比較好的物質環境。」

「太稀有了!可敬的佛陀!布施的人,能有這樣的福報!應當布施,應當信心布施!」聽了佛陀這樣的解說,生聞婆羅門大為歡喜,對佛陀能給他清楚的解答,則深表讚歎,因而歸依了佛陀、佛法、僧團,並請求佛陀,讓他終生為在家佛弟子。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6-28, 12:43 pm

《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別大業經》
 
「阿難!如果你們能聽如來廣泛而深入地解說業報,一定能更加清楚而獲得法喜。」
 

「世尊!現在說正是時候,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,好好遵行。」
 

「阿難!如果有人行殺、盜、淫、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妄語、貪、瞋、邪見等十惡行,但死後卻生在善報的天上。正巧遇見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,看到這種情形,這個修行者就因其所見堅定地下了沒有所謂惡行受惡業報的結論,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,這是我不能同意的。我同意有些行惡者死後生天,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。因為如來知道,為惡但死後生天的人,或因惡報已在當生受完,或因現生所造惡業延後受報,或因前生強大的善報尚未耗盡,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的緣故。
  

又如果有人行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……不邪見等十善行,但死後卻生在惡報的地獄中。正巧遇見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,正好看到這種情形,就堅定地下了沒有所謂善行得善業報的結論,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,這是我不能同意的。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後生於地獄,但卻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後都生地獄的結論。因為如來知道,為善但死後生地獄的人,或因善報已在當生受完,或因現生的善業延後受報,或因前生強大的惡業尚未報盡,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的緣故。
  

又有人行殺、盜、淫、妄、……邪見等十惡行,死後生惡報的地獄。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,正好看到這種情形,認為確實有惡行受惡業報,這是我能同意的,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,這是我不能同意的。我同意行惡死後會往生地獄,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就往生地獄的結論。因為如來知道,為惡死後往生地獄的人,或因當生的惡行往生,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惡業往生,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而往生的緣故。

有人行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……不邪見等十善行,死後生在善報的天中。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,正好看到這種情形,認為確實有善行得善業報,這是我能同意的,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,這是我不能同意的。我同意行善死後會生天,但卻不同意行善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。因為如來知道,為善死後生天的人,或因當生的善行往生,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善業往生,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而往生的緣故。
  
所以,阿難!業報有這四種不同的情況。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6-28, 12:46 pm

《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六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》誰受苦樂
  

有一次,佛陀與眾多比丘在前往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途中,遇見了專程前來迎接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王。
  

頻婆娑羅王帶領著眾多的摩揭陀人,禮見了佛陀。國王慎重地三次自稱姓名,自我介紹後,其他的摩揭陀人,也紛紛上前禮見佛陀,然後圍坐在佛陀的四周。

這時,摩揭陀人所尊敬愛戴的尊者鬱毘邏迦葉,也跟隨在佛陀的比丘眾中。摩揭陀人都認得尊者鬱毘邏迦葉,知道他是一位無所執著的聖者,但摩揭陀人對佛陀卻還很陌生,因而摩揭陀人都在懷疑:尊者鬱毘邏迦葉是不是佛陀的老師,一直等到尊者鬱毘邏迦葉尊稱佛陀為老師之後,他們才不再懷疑。

佛陀知道摩揭陀人不再懷疑了,就開始為他們說法。佛陀先引發他們歡喜學習的興趣與意願,然後再教導有關布施、持戒、生天之法,說明五欲的墮落與危險,生死的污穢,離欲的功德,佛法修學方法的清淨等這一類「端正法」,使他們具備接受佛法核心法義的歡喜、柔順、耐性、向上、專注、無疑、明淨之心境,接著才說「正法要」,教導苦、集、滅、道等四聖諦。
 
佛陀說:「大王!應當要知道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生生滅滅的,就像下大雨時,雨滴落在水面上,被打起水泡的生生滅滅一樣。 大王!如果能如其真實地了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,那麼就能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執著、不計較、不染污、不戀住,不樂於認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我,這樣,就不會再有來世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了,而成就『止息、寂靜』的解脫境界。一旦捨離了此生的五蘊,就不會再有下一個五蘊了。」

聽到這裡,許多摩揭陀人心想:如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果真都是無常變化著的話,那又是誰活著?是誰在受苦、受樂?

佛陀知道了他們心中的疑惑,接著就說:「凡夫因為不曾聽聞正法,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我而執著,但事實上卻是無我、無我所;是緣起空之我、緣起空之我所,一切都是因緣具足則生,因緣消散則滅的。就是所有的苦,也都是由因緣的聚集而生起的,所以,如果因緣消散了,苦也就滅除了。如來能見眾生生死相續的因緣,而依此而說:有生故有老病死。

我以天眼如實見眾生隨其業力,從此世之死到往生來世之種種。如果眾生身、口、意作惡,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地獄之類的惡處之中;如果眾生身、口、意為善,會因為這樣的因緣而往生天上之類的善處之中。我深知這些,但我不同意其中有一個能說、能感受、能到處經歷善、惡行的不變受業報主體。 」

「大王!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常恆不變的呢?還是無常的呢?」

「是無常,世尊!」

「如果是無常,會是苦呢?還是非苦呢?」

「是苦,世尊!」

「如果是無常,是苦,是變易的,多聞正法的聖弟子,會認為『這是我,這是我所擁有的,我就在其中』嗎?」

「不會的,世尊!」

「大王!所以,你應當這樣認知:所有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一切都不是我,也不是我所擁有的,更沒有我在其中,應當以智慧如其真實地了知。 大王!如果有多聞正法的聖弟子,能夠作這樣的如實觀,便能厭離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能厭離就能無欲,能無欲,便得解脫,解脫後,便得解脫之智:了知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,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,該修證的都已修證,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。」

佛陀說到這裡,頻婆娑羅王與其他眾多的聞法者,遠塵離垢,得法眼清淨;見法、得法、覺法而自己解決了對法的疑惑,不需要再依賴別人,不再猶豫,於佛陀教導的正法中,無所畏懼。於是,頻婆娑羅王從座位起來,向佛陀頂禮,並說:「世尊!從現在起,我歸依佛、法、僧眾,但願世尊接受我為在家佛弟子!從今天起,終身歸依,直到命終。」
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6-28, 12:48 pm

《取材自雜阿含第六二0經》獵猴
 
有一次,佛陀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,佛陀說了個猴子被捕的譬喻。
 
佛陀說:「比丘們!在雪山深處,有些險峻的地形,連猴子都上不去,何況是人類了;有些地方則是只有猴子可以到,人類沒辦法接近;而有些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,人類上得去,猴子也常來,捕猴的獵人,就挑這種地方,去找猴子習慣出沒的路徑,設下強力黏膠的捕猴陷阱。

有些聰明的猴子,能發現黏膠陷阱而躲得遠遠的;一些比較笨的,或是毛毛躁躁的猴子,就會好奇的用手觸碰黏膠,結果,一碰,手就被強力膠黏住了,心一急,另一手趕緊過來幫忙脫困,另一手也被黏住了,再用腳過來幫忙,用一隻黏一隻,結果四肢都被黏住了,只剩下一張嘴還可以動。沒有警覺心的猴子還想用嘴來幫忙掙脫手腳,結果一靠上來,連嘴也黏住了。最後,只能在那邊掙扎呻吟,任捕猴人宰割。」
  
佛陀接著說:「比丘們!這就是到自己不熟悉的不當場所的後果。 比丘們!如果你們常接近不當的境界,就容易讓惡魔有機可乘。什麼是不當的境界?那就是五欲了:當對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嚐、身觸、意想覺得可愛、歡喜、黏著時,這就是不當的危險境界。

比丘們!什麼是應當安住的熟悉安全的境界呢?那就是四念處了:時時刻刻以身體、以感受、以心念、以心所緣法為覺察的對象,用熱誠的態度,清晰的覺知,念念分明來調伏對世間的貪愛與憂愁。」



 
回頂端 向下
??(??)
訪客
Anonymous


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   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 Empty2011-07-15, 10:01 pm

《中阿含第一九八調御地經》登頂之美
  

        有一次,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,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中。而剛出家不久的沙彌阿奇舍那,也在王舍城,住在一處僻靜林中的小屋裡。
  這天午後,奢耶先那王子正好路過那小屋,看見阿奇舍那沙彌,就進屋去拜訪他,並且問他說:
  「賢者!聽說安住於不放縱自己,而且積極熱誠、堅毅精勤修行的比丘,就可以成就專注的一心,是嗎?」
  「的確是的,王子!」
  「賢者!那請就您所知所學,將有關如何不放縱自己,如何積極熱誠、堅毅精勤修行,成就專注一心的方法,都教我。」
  「我沒辦法教你,王子!因為你會聽不懂我說什麼。如果我試著教你,那我會很累,只是徒增我的困擾而已。」
  「賢者!請您教教我吧,說不定我聽得懂呢!」
  「好吧,王子!你聽得懂多少就算多少,不懂的,就不要再問我了。」
  「好的,賢者!」
  於是,阿奇舍那沙彌就將他所知所學的,告訴了王子。
  王子聽了以後,無法接受,顧不得告別的禮節就走了。走前,還對阿奇舍那沙彌說:
  「照您所說的修法,那是絕無可能的,賢者!沒有比丘能做得到!」
  王子離開後,阿奇舍那沙彌就去見佛陀,將這整個經過向佛陀報告。佛陀因而告訴他說:
  「阿奇舍那!像奢耶先那王子那樣的人,一直生活在五欲之樂中,享受著五欲之樂,滿腦子都是五欲之樂,也一直在追求五欲之樂,這樣的人,對只有透過離欲才能領悟的道理,有所體證或理解,那是辦不到的。就如象、馬、牛,還未被馴服時,是無法像已被馴服那樣的。
  又如,有朋友倆相偕登山,一人腳程快,先登頂,從山頂上眺望到遠方優美的景色,回頭將那山頂之美,告訴還在半山腰的同伴。結果,同伴根本不相信,一直要等到他自己也登上山頂看見了,才瞭解。
  阿奇舍那!如果你當時能以這兩個譬喻,向奢耶先那王子解說,那他一定願意信受你的教導,也會相信你。」
  「世尊!我哪有您的說服力呢!」阿奇舍那沙彌說。
  接著,佛陀又為阿奇舍那沙彌舉了馴象師以圈綁、餵食等方法,馴服野象為例子,說明如來對弟子們的漸次教導:
  「阿奇舍那!剛出家的如來弟子,還貪著於五欲之樂,就像森林中野性頑強的野象一樣。所以,如來首先教導比丘們守戒清淨,即使對微細的犯戒,也要戒慎恐懼。
  

        接著,教導比丘們要守護六根,不執取六根所認識的,不執取所喜好的。因為,如果不守護好六根,貪、憂之類的惡、不善法就會趁虛侵入內心。
  

       接著,教導比丘們飲食知量,要以智慧作這樣的思惟:進食不是為了享樂,不是為了解癮,也不是為了身材的豐滿迷人、窈窕美麗,而是單純地為了維持身體,為了活命,為了治療飢渴之病,為了能達成清淨聖潔人生的修行之緣故,並思考:我應當捨斷舊有的感受,同時,不讓新的感受再生起,健康、無過失,而且舒適地活著。
  

       接著,教導比丘們不論在日間、初夜、後夜的經行與禪坐,或在中夜的入眠中,都要保持清明,提起正念,以及全然的正知,以淨化一顆還有障礙的心。
  

       接著,教導比丘們要具足正念正知,不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眠、寤,肢體的屈、伸,穿衣等等日常生活中的行動,都能具足正知正念。
  

       接著,教導比丘們要選擇樹林、山上、墓地等僻靜之地獨處禪修。在乞食用餐之後,上身打直,提起正念,盤腿禪坐,遠離對世間的貪愛、瞋恚,遠離昏沈瞌睡、掉舉不安,斷除猶豫疑惑等五蓋,然後修習觀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四念處,以熱誠的毅力與正知正念,調伏對世間的貪憂。就像將野象圈綁於大柱上,磨掉牠慣於在森林漫遊的野性,讓牠習慣與人相處一樣,修四念處就是為了除去比丘在家的習性與思惟,除去在家生活的憂苦、疲憊與熱惱,為趣向解脫涅槃作準備。
  接著,教導比丘們進一步以不雜有欲念來修四念處,以成就初禪、第二禪、第三禪、第四禪。然後以穩固、純淨、光明的禪定之心,成就宿命神通、天眼神通,證知苦,證知苦之集,證知苦之滅,證知滅苦之道跡;證知煩惱,證知煩惱之集,證知煩惱之滅,證知滅煩惱之道跡,而得解脫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 
北區聯誼會共修研討補助教材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普覺佛學研究社畢業校友聯誼會討論區 :: 畢業學長資訊區 :: 聯誼會活動專區-
前往: